這是一段探討靜坐和靜坐體驗的短片——「靈性的實相」,對於追求身心健康、又或對生命的意義感興趣的您,不煩靜心一看。若您正練習靜坐,請不要與片中感受對號入座,參考可矣。最後一句,凡所有相,皆是虛幻。
]]>答覆之前,先看看今天學到的一句話:君子有三變,望之儼然,即之也溫,聽其言也勵。這是子夏說的一句話,即是說君子有三種態度:遠看他的樣子莊嚴可怕,接近他又溫和可親,聽他說話語言嚴厲不苟。突然拿出這句話,是回應Wen-lan說我總是太嚴肅的評價的(其實好多人說過,就是改不掉,老毛病),因為下麵要講的話,又是嚴肅的,所以要引經據典,說明自己的言行其實也是有所根據的(笑)。答覆如下:
人生於世,墮十二因缘,情缘系缚,难悟难解,活佛倉央嘉措在詩中說“观中诸圣何曾见,不请情人却自来”,思慕的男女之情是性情的自然流露,豈分本分與不本分。然師傅說苦惱、煩惱來自於不守本分,也是對的。如果不是欲想得到、不是欲想佔有,而只是單純的思慕(愛),那該是清甜的,怎會苦惱會煩惱。苦惱、煩惱的不過是“我怎麼不能跟Ta在一起呢?Ta怎麼就不思慕(愛)我呢?”,苦惱、煩惱於此時候,是不是該叫不守本分?
想,卻得不到才苦。
人有八苦:生老病死四苦,怨憎會苦,愛別離苦,五取蘊苦,求不得苦(求物而不能得之苦也。涅槃經十二言:何等名為求不得苦?求不得苦,復有二種:一者所悕望處,求不能得。二者多役功力,不得果報。如是則名求不得苦。)。這求不得苦,乃是眾苦之源。因為有所求,有慾念,所以才會愛恨,有愛恨才會有生老病死。
]]>這是幾天前有感而發於“嘀咕網”上的半個偈子,轉來並解析一下。
三界指眾生所居之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。有情梵語是Sbttva,舊時譯為眾生,或稱含識,即一切有感情、意識之生命。方便法門,我理解為世間所有事情,喜怒哀樂事盡是方便法門,只看我們悟是不悟了。
“三界有情皆菩薩”就是說所有含識眾生都是菩薩,菩薩並不總是談經論道,有時候也示現總總惡趣,反面教誨我們,出發點都是要渡眾生脫離苦海;所以對所有眾生都要尊重禮待,因為眾生即菩薩。 “世間多事盡方便”,佛說八萬四千法門均可入道,這八萬四千法門形容無限多的方法,而我們生活中的喜怒哀樂,如意事不如意事也均是方便法門,如果有緣,我們可以從任何一件事醒悟過來,認識到生活、生命的空相。總的來說,雖然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,我們還是要好好待人接物,實實在在地生活,如果能因此而悟,那是百千億劫的因緣,自要自覺覺他,自利利他。
過了幾天,於登山中又有一得:就算在岐路上踏出一步,也是向目的地走進一步,因為有些岐路我們非走不可,那麼它也是我們整個里程中的一部分。正是如此,如果我們生活中曾經遭遇苦難,這只是苦我心志,勞我筋骨,餓我體膚,那麼精進,即遇光明,無需著境。
]]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