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是一段探討靜坐和靜坐體驗的短片——「靈性的實相」,對於追求身心健康、又或對生命…
這是一段探討靜坐和靜坐體驗的短片——「靈性的實相」,對於追求身心健康、又或對生命的意義感興趣的您,不煩靜心一看。若您正練習靜坐,請不要與片中感受對號入座,參考可矣。最後一句,凡所有相,皆是虛幻。
這是一段探討靜坐和靜坐體驗的短片——「靈性的實相」,對於追求身心健康、又或對生命的意義感興趣的您,不煩靜心一看。若您正練習靜坐,請不要與片中感受對號入座,參考可矣。最後一句,凡所有相,皆是虛幻。
常聽人說放下,不過我一直認為放下是很難的事情,到嘴邊的肥肉讓我放下?口袋裡300塊錢讓我放下?喜歡一個人讓我放下?討厭一個人讓我放下?煩惱纏身讓我放下?都放不下,都放下了不變頑石了!原來只需放下自我,都沒一個我拿著了還有東西要放下什麽嗎?美美地吃飯,甜甜地睡覺……如此如此。
善護念,無所住,不生法相。
點燃乾柴就化成煙火,遇到勁風就隨處飄散。乾柴你還能壘成堆,煙火你便難以把握。
金剛乘(vajrayana)或密續乘(tantrayana)是佛道中最高的修行法。在其他乘(小乘、大乘)中行者依教奉行,可望於未來世中開悟。然而在金剛乘中卻採果為因,即身成佛。
一者,須菩提問法:應云何住,云何降伏其心?佛說就是這樣,然後就定住了;須菩提不懂,世人就更加不懂了。二者,唐僧在雷音寺本來授得也是無字真經,可惜世人根智還是不及,遂傳有字之經。其實佛法不可說,道也不可說,能說者,非佛,非道也,假借譬喻而已。
至情者最無情,若不是惹得這許多緣業責任,倒是挺想暫離這喧囂的都市,到原野去,花更多時間在精神修為之上,或者就那麼靜靜地安坐,到時候若是無事可思量,就無需存心息妄想了。
或許竟是無始無終,無有遠近,無你我他它,不過心生境界,即說心生,種種魔生;心滅,種種魔滅。
兩日前Wen-lan問一事:師父言人要守本分。苦惱、煩惱便來自不守本分。那思慕的男女之情呢?算不守本分嗎?
答覆之前,先看看今天學到的一句話:君子有三變,望之儼然,即之也溫,聽其言也勵。這是子夏說的一句話,即是說君子有三種態度:遠看他的樣子莊嚴可怕,接近他又溫和可親,聽他說話語言嚴厲不苟。突然拿出這句話,是回應Wen-lan說我總是太嚴肅的評價的(其實好多人說過,就是改不掉,老毛病),因為下麵要講的話,又是嚴肅的,所以要引經據典,說明自己的言行其實也是有所根據的(笑)。答覆如下:
你是想证明你没有这样的欲念,没有这求不得苦吗?呵呵~~你的境界很高,心很静呢!
@若水, 证明?只是随兴讨论一个事实罢了,并没有什么想法或欲求。一个人,如果非要别人打上认可的标签才显示出价值,这个价值也太不值得追求了。
杜丽娘在《牡丹亭》中初见柳梦梅的一句唱词:“是哪处曾相见,相看俨然。” 张曼娟的短篇小说《俨然记》。取的也是这句词。其实,在相见之前,已经在梦里见过几回了,所以,见面之后,才会有似曾相识之感。故事讲的是两个注定要相遇的人在相遇前,一个对被追求毫无感觉,一个潜心钻研佛法;相遇的瞬间,一个正演绎着杜十娘,一个在观众席上宝相威严;而注定的相遇之后,一个大病一场却始终忠于自己的感情,一个确在众人不解中开始闭关清修。羡慕起故事里那对壁人来,一个在庙里,一个在庙外,心意却传达得那么透彻,心里盛取的,是这一生也不会改变的爱恋。有时候,只要有爱,一切就够了,在不在一起,反而不那么重要了。
這是我們所理解的愛。不過亦有人說這樣的愛邏輯性太強,似乎被捆綁的藝術品。他們說愛要隨心所欲,他們卻故意忘記隨心所欲,首先是要不逾矩的。
三界有情皆菩薩,世間多事盡方便。
這是幾天前有感而發於“嘀咕網”上的半個偈子,轉來並解析一下。
三界指眾生所居之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。有情梵語是Sbttva,舊時譯為眾生,或稱含識,即一切有感情、意識之生命。方便法門,我理解為世間所有事情,喜怒哀樂事盡是方便法門,只看我們悟是不悟了。
回覆